贯穿运营工作的3个思维之“二八法则”

分享到:

作者:亮哥 公众号:亮哥私宅

今天要阐述一个四两拨千斤的思维习惯- - - - “二八原则“

“二八原则”相信大家都听过,它是意大利经济学者帕累托在分析社会财富分配时提出来的,他发现“社会上20%的人占有80%的社会财富”,即财富在人口中的分配是不平衡的。后来人们还发现在生活中有很多类似的不平衡。二八法则就成了这种不平衡的简称。

那么,为什么在讨论运营的时候,我们要提到“二八法则”呢?因为在各种运营专项工作中,“二八法则”的运用随处可见,同时我也发现很多人都陷入了误区,这里举几个例子。

新增用户多的渠道不一定是优质渠道

比如在渠道运营中,渠道管理工作就需要充分的二八法则运用。一般而言,一款产品的推广渠道中前20%的渠道贡献了绝大部分的推广价值。因此,渠道运营小伙伴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识别优质的这20%渠道,投入更多的维护经历,并且拓展更多类似的优质渠道。然而,这里面有一个含糊的概念,也是渠道运营常见的误区:怎么识别优质渠道?

初级的渠道运营会使用新增用户量作为评价标准,即同一时间段内新增用户量大的渠道就是优质渠道。稍微高明一些的渠道运营会发现,新增用户大量涌入是很重要,然而很多时候这些渠道的用户涌入后却没有很高的转化(当然产品转化能力也是一方面),于是电商类平台会增加当日订单转化、7日/30日订单转化等指标,P2P平台会增加首月投资指标。目的都是更准确地评估渠道用户的质量,进而优化推广渠道。

活跃占比大的用户群并不一定就是目标用户群

再比如,在用户需求挖掘中,常见的方法是用户访谈和行为数据分析等。无论哪种方法,前提都是你先识别出当前产品的目标用户。一般情况下,用户运营人员在删除了嘈杂数据(内部人员、竞争对手、行业分析人员的测试等)之后,通常会选择活跃占比较大的典型用户建立目标用户画像。

然而,我习惯采取的做法是在活跃度基础上增加一个评价维度:贡献度,即用户对平台的贡献值。电商平台就是消费金额、社区产品就是互动频率、内容平台的点赞量、打赏金额等。目标用户不是指在产品活跃用户中占大部分的人,而是指活跃用户中那20%贡献度最大的用户。这些高贡献度用户的诉求才是最应该先被满足的。

比如知乎社区,相对于占大多数的活跃浏览用户,运营人员的关注点更多的应该放在每次活跃都能够产生互动行为的用户身上,比如点赞、回答问题、提出疑问的用户,即做出产品希望用户去做的事情的那些用户。分析这些用户的行为习惯、收集他们的反馈意见,甚至找几个这样的用户聊聊天都能够对你提出优化产品体验建议、策划转化率更高的活动等产生巨大帮助。

到目前为止,我主要介绍了3个我个人觉得对运营工作非常有帮助的思维习惯,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总结出一个逻辑来就是先通过询问为什么做这件事、我的预期结果是什么,来搞清楚工作的目的和目标;然后梳理用户参与的流程,进而针对流程中的每一个关键节点进行细化分析和设计。最后面对着运营纷繁复杂的工作,明确自己的投入产出,专注在当下那20%高产出比的工作内容上。

其实在我看来,所有用户运营的方法、技巧根本上都是来自于这些思维。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你不需要再去学习和了解用户运营的方法技巧了。而是说这3个思维习惯的培养能够帮助你更快速高效地掌握用户运营的工作方法,甚至通过了解这个方法的目的与流程的本质,能够锦上添花,对方法和技巧做出完善和改进。